欧盟推迟与中国签署联合气候承诺
2025-07-09 21:38

2025年7月7日,欧盟气候事务专员Wopke Hoekstra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欧盟决定推迟原定在本月中欧峰会期间与中国签署的气候行动联合声明。

Wopke Hoekstra指出:“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只有包含实质内容、展现雄心时,发表联合声明才有意义。”他强调,欧盟并不反对与中国开展气候合作,但认为中国必须承诺加大温室气体减排力度。

这一决定将直接影响计划于本月举行的中欧领导人峰会。此次峰会旨在纪念中欧建交50周年,原本被视为双方展示合作成果、推进多边合作的重要契机。

在7日举行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毛宁回应称:“具体的问题建议你向中方的主管部门询问。”她同时强调,中国始终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过去十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已提升至17.9%,碳排放强度下降超过34%。中国将继续同各国一道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为绿色转型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当前的内部气候目标或面临完成风险。根据“十四五”规划,中国承诺到2025年底将碳强度(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8%,但从目前进展来看,目标恐难如期实现。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一直在努力协调其气候目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尽管中国承诺到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但有观察人士担忧,在具体政策措施不明确的情况下,对煤炭发电的持续依赖可能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障碍。

上周,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一项《欧洲气候法》修正案,设定了2040年欧盟气候目标,即在1990年基础上将温室气体(GHG)净排放量减少90%。但该目标因允许成员国自2036年起有限度地使用国际碳信用额(额度最高可相当于1990年排放水平的3%)而受到气候活动人士的批评。

同时,欧盟也面临来自内部的压力。在美国的贸易政策和特朗普总统要求欧盟放松绿色监管的背景下,欧洲部分工业界和成员国政府呼吁放缓绿色转型进程,以减轻对企业的负担和影响。

当前,欧洲是全球变暖速度最快的大陆之一,部分原因是其毗邻快速融化的北极。今年夏季,欧洲多地遭遇创纪录高温;而中国也正面临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例如洪水。

气候合作一度被视为中欧关系中“少有的共识领域”。在近年来双方在贸易、产业政策、地缘政治等领域摩擦不断的背景下,一份联合气候声明原本有望成为“稳定中欧关系”的积极信号。

气候声明推迟签署的背后,反映了双方在气候责任分担上的根本分歧。

欧盟坚持“目标对齐”原则,要求中国在减排节奏上与其保持一致。而中国则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坚持基于自身发展阶段的渐进转型路径。

202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将于11月在巴西举行。届时,中欧能否弥合分歧、联合展现全球气候领导力,将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欧盟此次推迟签署与中国的联合气候承诺,表面上是一项外交安排的微调,实则突显出双方在气候雄心、实施路径与责任理念上的深层分歧。在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窗口期的当下,中欧如何在分歧中寻求共识,势必影响全球气候行动的未来方向与力度。

作者:Q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