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安局副局长卓孝业(图源:星岛头条)
近期,内地演员王星遭遇跨境电诈获救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香港也面临类似挑战。1月12日,香港保安局副局长卓孝业率领警务处和入境事务处组成的专责小组前往泰国,致力解决港人被诱骗至境外从事非法活动的问题。
自2024年第二季度以来,香港已接获28起相关求助个案,其中16人已成功获救返港。保安局表示,该局一直高度重视港人被诱骗到东南亚国家被禁锢从事非法工作的个案,早在2022年8月就成立了专责小组协调执法部门的跟进工作。专责小组积极跟进求助个案,与当事人家属、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及国际刑警保持密切联系,全力协助求助人士安全回港,包括妥善处理在香港的检疫安排。
目前仍有12名港人被困,包括7男5女,年龄介于21至43岁。虽然这些被困人员的人身自由受限,但目前均安全且能与家人保持联系。据了解,大部分受害者是通过社交媒体或通讯软件被诱骗,骗徒以高薪工作为诱饵,提供前往泰国的电子机票。部分新案件中,犯罪分子改变手法,谎称前往日本或台湾等地带货,但在临行前突然改道泰国。
专责小组此行将与中国驻泰国大使馆、由泰国总理主持的打击贩卖人口活动委员会代表会面,加强情报交流与营救合作。泰国政府对此次事件高度重视,已安排高级官员参与会谈,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全球化进程加快带来跨境人员流动频繁,也催生了新型跨境犯罪的蔓延。从传统的人口贩运到如今结合电信网络的复合型犯罪,犯罪手法不断翻新。这类犯罪往往具有跨国性、组织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给全球社会治理带来严峻挑战。
从ESG视角来看,跨境犯罪不仅威胁社会安全,更严重损害人权和社会公平。以近期频发的"杀猪盘"诈骗为例,犯罪分子利用经济衰退期民众的就业需求和经济压力,通过虚假招聘设下圈套。这反映出在经济下行时期,企业和政府需要更加重视就业市场的规范治理,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打击跨境犯罪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多方参与。目前,不少国际组织和地区已开始探索创新型治理模式。例如,香港与内地建立的跨境警务合作机制,以及东盟国家间的反人口贩运合作网络,都为区域治理提供了有益经验。
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公安部与缅甸的警务执法合作。自2023年7月以来,双方组织多轮打击行动,截至目前已有5.3万名电诈犯罪嫌疑人被移交中国。特别是在前年底,中方在缅甸政府协助下成功捣破当地四大电诈家族之一的明氏集团,展现了打击犯罪的坚定决心,对电诈集团形成强大震慑。这些成功案例不仅有效打击了犯罪,也为全球反诈骗教育提供了生动素材。
在企业层面,社交媒体平台和金融机构开始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全球多家科技企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可疑账号和行为模式,金融机构则建立跨境资金监控系统。这种公私协作的治理模式,体现了企业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面对跨境社会风险,单一国家或地区的治理手段往往难以应对。建立常态化的区域合作机制成为必然选择。近年来,亚太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例如,香港利用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与东盟国家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内地则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区域执法合作。
在预防性治理方面,需要建立更全面的社会风险防控体系。这包括加强公众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建立预警机制等多个层面。例如,新加坡推出的全民反诈骗教育计划,以及日本建立的跨境劳工保护机制,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区域合作,可以有效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这需要各国政府深化执法合作,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公民提高风险意识。只有构建起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机制,才能更好应对全球化时代的社会治理挑战,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责任。
此次港人跨境被困事件折射出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治理的新挑战。从ESG视角看,人口贩运和跨境诈骗等复合型犯罪不仅威胁公民安全,更暴露出现有社会保护机制的不足。香港特区政府此次主动出击,与泰国等地建立跨境执法合作,体现了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积极作为。但打击此类跨境犯罪,仅靠政府力量远远不够。未来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形成合力,通过完善法律机制、加强企业责任、提升公众意识等多管齐下的方式,构建起更有效的区域治理体系。这也为全球范围内应对类似社会治理难题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