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加速推进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中国碳管理体系再添重要举措。
近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及中国产品碳足迹标识,为企业产品碳足迹的量化、核查与标识提供了统一、权威的标准体系,标志着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迈入标准化、规范化新阶段,为绿色消费、低碳供应链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构建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体系
《规则》以“科学、透明、可追溯”为原则,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量化与认证,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实施框架,涵盖认证机构资质、认证程序、监督机制等核心内容。
1. 明确认证范围与模式
《规则》适用于国家认监委统一发布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目录”中的产品,其他产品可参照执行。认证模式采用“初始检查+产品碳足迹核查+获证后监督”,确保从申请到监督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关键要求:
- 同一产品需按生产场地划分认证单元,确保数据精准性;
- 生产企业应建立符合《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企业保证能力》要求的管理制度且运行满三个月,且具有代表性时间段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所需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方可申请认证。
2. 严控认证机构与人员资质
认证机构需满足9项能力要求,包括:
- 具备10名以上专职认证人员,且需有两年以上碳足迹专业经历;
- 建立质量追溯机制与风险应对措施,确保认证公正性;
- 通过国家认监委资质审批,并取得试点资格。
认证人员则需具备注册资格,并对结果真实性负责,杜绝利益冲突。
3. 数据质量与核查成为关键
《规则》要求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数据,包括原材料获取、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等环节的碳排放信息。
亮点措施:
- 数据分级管理:优先采用实景数据,次级数据需经第三方验证;
- 惩罚性机制:对使用非实景数据的企业实施结果惩罚;
- 交叉核验:通过多数据源比对,确保量化结果科学准确。
4. 动态监督与证书管理
证书有效期为2年,期间需接受年度监督,重点核查企业降碳计划实施、数据一致性等。若企业碳足迹增加超阈值(计划外10%、计划内5%且持续3个月),证书将失效。
严管标识使用:标识仅限获证产品使用,样式以绿色“脚印”图形为主体,标注碳足迹数值(kgCO₂e)及可追溯二维码,违规使用者将被暂停或撤销证书。
《规则》通过规范产品碳足迹管理,间接提升了企业应对国际碳壁垒(如欧盟CBAM)的能力,为参与全球低碳竞争奠定基础。
1. 推动企业绿色升级:通过全生命周期数据披露,推动企业优化生产工艺、供应链管理;
2. 引导绿色消费:碳足迹标识为消费者提供透明选择依据,促进低碳产品市场竞争力;
3. 规范行业标准:统一认证规则避免“洗绿”乱象,提升国际碳话语权。
企业行动指南
1. 提前布局数据系统:建立覆盖采购、生产、物流的碳数据采集体系;
2. 优化降碳方案:结合《规则》要求,制定可量化、可追溯的减排计划;
3. 关注目录动态:紧跟国家认监委发布的认证目录,抢占行业先机。
随着《规则》试行,预计更多行业将被纳入认证目录,碳足迹管理将从“可选”变为“必选”。对企业而言,主动拥抱碳透明化,将成为绿色竞争力的核心筹码;对社会而言,这一标识将加速全民低碳意识的觉醒,为“双碳”目标落地注入持久动力。
相关链接:
https://www.cnca.gov.cn/zwxx/gg/2025/art/2025/art_5fc5d46ee1fc4ae7bbfbd55b11572496.html
作者:Q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