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加速推進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中國碳管理體系再添重要舉措。
近日,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通用實施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及中國產品碳足跡標識,為企業產品碳足跡的量化、核查與標識提供了統一、權威的標準體系,標誌著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邁入標準化、規範化新階段,為綠色消費、低碳供應鏈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構建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管理體系
《規則》以“科學、透明、可追溯”為原則,圍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量化與認證,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實施框架,涵蓋認證機構資質、認證程序、監督機制等核心內容。
1. 明確認證範圍與模式
《規則》適用於國家認監委統一發布的“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目錄”中的產品,其他產品可參照執行。認證模式采用“初始檢查+產品碳足跡核查+獲證後監督”,確保從申請到監督的全流程閉環管理。
關鍵要求:
- 同一產品需按生產場地劃分認證單元,確保數據精準性;
- 生產企業應建立符合《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企業保證能力》要求的管理制度且運行滿三個月,且具有代表性時間段的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所需的相關數據和信息,方可申請認證。
2. 嚴控認證機構與人員資質
認證機構需滿足9項能力要求,包括:
- 具備10名以上專職認證人員,且需有兩年以上碳足跡專業經歷;
- 建立質量追溯機制與風險應對措施,確保認證公正性;
- 通過國家認監委資質審批,並取得試點資格。
認證人員則需具備註冊資格,並對結果真實性負責,杜絕利益沖突。
3. 數據質量與核查成為關鍵
《規則》要求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數據,包括原材料獲取、生產、運輸、使用及回收等環節的碳排放信息。
亮點措施:
- 數據分級管理:優先采用實景數據,次級數據需經第三方驗證;
- 懲罰性機制:對使用非實景數據的企業實施結果懲罰;
- 交叉核驗:通過多數據源比對,確保量化結果科學準確。
4. 動態監督與證書管理
證書有效期為2年,期間需接受年度監督,重點核查企業降碳計劃實施、數據一致性等。若企業碳足跡增加超閾值(計劃外10%、計劃內5%且持續3個月),證書將失效。
嚴管標識使用:標識僅限獲證產品使用,樣式以綠色“腳印”圖形為主體,標註碳足跡數值(kgCO₂e)及可追溯二維碼,違規使用者將被暫停或撤銷證書。
《規則》通過規範產品碳足跡管理,間接提升了企業應對國際碳壁壘(如歐盟CBAM)的能力,為參與全球低碳競爭奠定基礎。
1. 推動企業綠色升級:通過全生命周期數據披露,推動企業優化生產工藝、供應鏈管理;
2. 引導綠色消費:碳足跡標識為消費者提供透明選擇依據,促進低碳產品市場競爭力;
3. 規範行業標準:統一認證規則避免“洗綠”亂象,提升國際碳話語權。
企業行動指南
1. 提前布局數據系統:建立覆蓋采購、生產、物流的碳數據采集體系;
2. 優化降碳方案:結合《規則》要求,制定可量化、可追溯的減排計劃;
3. 關註目錄動態:緊跟國家認監委發布的認證目錄,搶占行業先機。
隨著《規則》試行,預計更多行業將被納入認證目錄,碳足跡管理將從“可選”變為“必選”。對企業而言,主動擁抱碳透明化,將成為綠色競爭力的核心籌碼;對社會而言,這一標識將加速全民低碳意識的覺醒,為“雙碳”目標落地註入持久動力。
相關鏈接:
https://www.cnca.gov.cn/zwxx/gg/2025/art/2025/art_5fc5d46ee1fc4ae7bbfbd55b11572496.html
作者:Q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