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罗马天主教第266任教宗方济各与世长辞,享年88岁。在他十二年的梵蒂冈教宗职位上,方济各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支持难民和无家可归者,并为环境和气候保护而奋斗。
5月8日,白烟从西斯汀圣堂烟囱升起,教廷宣布选出天主教会第267任教宗。首位美籍教宗罗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取名号良十四世,为天主教会翻开新篇章。
方济各——首位来自拉丁美洲的教宗
方济各,本名豪尔赫·马里奥·贝戈利奥(Jorge Mario Bergoglio),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意大利移民家庭,1958年加入耶稣会,2013年成为首位来自拉丁美洲的教宗。他以谦逊、关怀弱势群体和推动教会现代化闻名,选择以“方济各”为名致敬圣方济各·阿西西,象征对贫穷与自然的守护。
2013年,方济各被《时代》杂志评为“2013年年度人物”;2014年,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50位最伟大领袖”第一名。同年,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2014年至2015年,被福布斯连续两年评为“全球最有权力人物”第四名。
改革遗产与争议
方济各任内推动多项革新,包括权力下放、打击神职人员性侵、支持女性参与决策,并发布《愿你受赞颂》通谕,关注社会公义、环境保护等问题。然而,其包容同性伴侣祝福、淡化堕胎议题等立场,引发传统派与进步派的分裂。
原住民和解:加拿大的历史性道歉
方济各任内最具标志性的社会行动之一,是2022年亲赴加拿大为天主教会参与原住民寄宿学校制度道歉。该制度导致逾15万名原住民儿童被强制同化,其中六成学校由天主教会运营。方济各在道歉中承认教会成员“摧毁文化、实施虐待”的罪行,并表示“深感痛心与遗憾”。尽管部分原住民认为道歉未明确提及“文化种族灭绝”,但此举仍被视为教会与殖民历史和解的关键一步。
性别议题的复杂立场
方济各对女性与LGBTQ+群体的态度呈现矛盾性:
国际影响力
方济各在任期间多次以宗教领袖身份介入国际冲突。2023年俄乌冲突期间,他邀请俄乌双方代表至梵蒂冈对话,并公开呼吁停火,称“战争是人类的失败”。此外,他曾在南苏丹内战中跪地亲吻对立领导人的双脚,这一画面成为和平象征,被全球媒体广泛传播。
方济各的“和平外交”不仅限于冲突调停。他还推动梵蒂冈与古巴建交,促成美古关系破冰;在加沙问题上,他公开支持巴勒斯坦人权,并呼吁调查以色列军事行动是否涉嫌“种族灭绝”。这些行动使梵蒂冈成为国际事务中不可忽视的道德力量。
方济各的葬礼,25万民众与多国政要齐聚圣彼得广场,美国总统特朗普、法国总统马克龙、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等人均出席。
良十四世——首位美籍教宗
新任教宗良十四世,本名罗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生于美国芝加哥,拥有美秘双重国籍。他早年赴秘鲁传教20余年,2014年被方济各任命为奇克拉约主教,2023年晋升枢机并执掌梵蒂冈主教任命事务。在当选教宗之前,以其析选主教的深厚经验及务实的行政能力著称,被视为梵蒂冈改革派的重要推手之一。
政策立场:继承与平衡
变革的未竟之路
方济各以简朴与慈悲重塑了教会的公共角色,而良十四世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如何在分裂的世界中维系道德权威,同时调和教会内部传统与现代的撕裂?从阿根廷贫民窟到梵蒂冈权力中心,从气候变化到战争斡旋,这场跨越时代的权柄交接,终将考验信仰与现实的韧性。
作者:Q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