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21条”如何引导文娱产业走向可持续?
2025-08-22 12:39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实施《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若干举措》强调,要多措并举加强内容建设,增加优质广电视听内容供给。

1

据媒体报道,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举行了面向行业的相关通气会议,对“新举措”(“广电21条”)进行了进一步解释。

实施“内容焕新计划”,加强内容创新;

改进电视剧集数和季播剧播出间隔时长等管理政策;

- 不再简单限制剧集40集以内;若超过40集需单独审核

- 取消季播剧必须间隔一年播出的要求

- 放宽古装剧播出比例限制,未来将依据实际需求制定更精准、更灵活政策

- 试行“边审边播、边改边播”审查调控机制,适用于系列剧、季播剧、单元剧、情景喜剧等类型剧

改进电视剧内容审查工作,优化机制、提高效率;

加强内容制作与推广; 鼓励多样化题材;

- 加强超高清节目制作播出宣传推介

- 加强纪录片、动画片精品创作

- 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

- 推动优秀境外节目引进播出等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加强节目版权保护。

关于超长剧回归,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胡祥指出,电视剧长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艺术特征。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时间跨度很大的年代剧等,足够长才能展现出复杂多变的历史时空,才能展现大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起伏。

“超长剧的回归就是让这些题材的作品有了更舒展的表现姿态和表达空间,不用为了时长的限制大幅度的删减,牺牲艺术效果。”

举措中同样明确,“超长剧目可经特别审核”,反映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坚决防止出现注水剧”的导向不改变,采取严格把关避免“注水剧”回潮。

胡祥表示,“当初剧集限定40集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出现‘注水剧’”。这一政策出台以来,行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短剧,行业创作理念也在发生变化。现在“广电21条”的出台是从具体创作生产的实际出发,避免“一刀切”。

2

自2020年以来,总局提倡电视剧制作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创作。5年来,电视剧集数下降明显。

《2024中国剧集产业发展年度报告》(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凡影咨询和众观科技联合出品)显示,2024年,中国剧集产业整体呈现“减量增质”的趋势。

电视剧备案数量较2023年有所回升,同比增幅为10.4%,但仍低于疫情前水平,行业更加注重内容的精耕细作和质量提升。

网络剧备案减少,备案数量同比降幅约为9.3%,备案集数同比降幅约为27%,反映出网络剧市场开始进入调整期,制作方更加注重剧集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微短剧备案数量爆发式增长,备案数量达到2653部,发行数量602部,实际市场上流通的微短剧数量可能高达2-3万部。微短剧市场仍处于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过渡阶段。

在发行层面,2024年电视剧发行数为115部,同比2023年的156部下降了26.3%,反映出市场更加注重剧集的质量而非数量,对作品质量严格把关。这一趋势在网络剧中也表现明显,2024全年网络剧发行数为166部,同比下降16.6%。从2019年到2024年,电视剧和网络剧的发行许可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剧集市场表现出新特点:现实题材亮眼,微短剧蓬勃发展。

- 现实题材与重大题材崛起: 现实题材剧集成为市场主流。

- 类型剧集的创新与拓展:悬疑剧、谍战剧、古装剧等类型作品在叙事手法与思想内涵上均有所提升。悬疑剧播放占比超越数量占比,成为市场亮点。

- 微短剧的蓬勃发展: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90%,首次超过电影票房。用户规模方面,截至2024年6月,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占整体网民的52.4%。商业模式上,微短剧从依赖应用内购买(IAP)模式转向免费模式(IAA),并出现了分账短剧、品牌定制剧、文旅剧等多种新兴模式。

- 台网融合与多屏传播促口碑:重大题材剧集通过央视的权威平台和网络平台的广泛传播,实现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

- 海外市场的常态化拓展:中国剧集出海已具有常态化趋势,题材更加多元,涵盖古装、现实、悬疑、都市等多种类型。2024年,剧集出口额占中国节目出口总额超六成,显示出强劲的国际影响力。

-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AI、虚拟拍摄等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行业的生产效率。同时,超高清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电视剧的视觉效果,推动了行业从高清向超高清的全面升级。

- 政策支持优化行业环境:如:2024年12月13日,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删去“设立电视剧制作单位审批”的相关条款,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2024年6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施《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推动行业进入强监管阶段。

但是,全行业产能下降。32.3%的剧集制作公司过去三年亏损,盈利公司中38.7%盈利低于500万元。

从供给侧发展来看,剧集行业企业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资金压力过大”“盈利空间变窄”“项目融资难回款难”“作品被盗录盗播”“舆情冲击阻碍”等。

3

8月19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2025年上半年广播电视服务业主要数据情况。

经初步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广播电视服务业总收入6884.1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5.24%。其中,实际创收收入6081.54亿元,同比增长5.76%。按主体分,广播电视机构总收入2976.05亿元,网络视听服务机构总收入3908.09亿元。全国广播节目播出时间783.32万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935.53万小时。

截至6月末,全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2.06亿户,广电5G用户3545.57万户。

4

对于“广电21条”,行业讨论多集中在“取消40集上限”“缩短播出间隔”等松绑细节。但其更深层次的目标,是实现“更多精品、更广传播、更优环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从ESG视角观察,这不仅是政策松绑,更是一次产业升级:

- 治理升级(G)构建健康生态:版权保护、审查机制优化与制度建设,将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推动形成更加透明、规范和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 社会价值(S)导向内容创作:“内容焕新计划”、鼓励多样化题材、推动优质内容引进与出海,这些政策引导产业从单纯追求流量转向兼顾社会效益与文化担当。优质视听产品可在提升公众审美、促进文化传承、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形成正向外部效应。

- 环境效益(E)融入制播流程:数字化、超高清和虚拟拍摄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制作效率,也符合绿色制片与低碳发展的长期趋势。

展望未来,ESG理念将深度融入内容策划、生产、传播的全流程。对制作公司而言,未来的竞争不仅是流量与资本的竞争,更是ESG综合能力的竞争。企业需思考如何建立合规高效的治理结构、创作兼具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作品、以及在制作环节中践行环保理念。对投资者而言,在评估文娱企业时,除财务数据外,其ESG评级——包括版权规范、正能量内容输出、绿色制片等——将成为衡量长期投资价值的重要维度。

广电总局的“新举措”以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正在推动文娱产业形成“治理更优、责任更强、发展更可持续”的新格局。未来,文娱产业将继续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在行业深耕企业和追求精品的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最后,邀您讨论:您认为一部好的影视作品最重要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作者:Q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