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實施《進一步豐富電視大屏內容 促進廣電視聽內容供給的若幹舉措》。《若幹舉措》強調,要多措並舉加強內容建設,增加優質廣電視聽內容供給。
1
據媒體報道,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舉行了面向行業的相關通氣會議,對“新舉措”(“廣電21條”)進行了進一步解釋。
實施“內容煥新計劃”,加強內容創新;
改進電視劇集數和季播劇播出間隔時長等管理政策;
- 不再簡單限制劇集40集以內;若超過40集需單獨審核
- 取消季播劇必須間隔一年播出的要求
- 放寬古裝劇播出比例限制,未來將依據實際需求制定更精準、更靈活政策
- 試行“邊審邊播、邊改邊播”審查調控機制,適用於系列劇、季播劇、單元劇、情景喜劇等類型劇
改進電視劇內容審查工作,優化機制、提高效率;
加強內容制作與推廣; 鼓勵多樣化題材;
- 加強超高清節目制作播出宣傳推介
- 加強紀錄片、動畫片精品創作
- 鼓勵支持優秀微短劇進入電視播出
- 推動優秀境外節目引進播出等
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建設,加強節目版權保護。
關於超長劇回歸,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胡祥指出,電視劇長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藝術特征。特別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時間跨度很大的年代劇等,足夠長才能展現出復雜多變的歷史時空,才能展現大時代變遷下個體命運的起伏。
“超長劇的回歸就是讓這些題材的作品有了更舒展的表現姿態和表達空間,不用為了時長的限制大幅度的刪減,犧牲藝術效果。”
舉措中同樣明確,“超長劇目可經特別審核”,反映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堅決防止出現註水劇”的導向不改變,采取嚴格把關避免“註水劇”回潮。
胡祥表示,“當初劇集限定40集的初衷,是為了避免出現‘註水劇’”。這一政策出臺以來,行業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短劇,行業創作理念也在發生變化。現在“廣電21條”的出臺是從具體創作生產的實際出發,避免“一刀切”。
2
自2020年以來,總局提倡電視劇制作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創作。5年來,電視劇集數下降明顯。
《2024中國劇集產業發展年度報告》(由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凡影咨詢和眾觀科技聯合出品)顯示,2024年,中國劇集產業整體呈現“減量增質”的趨勢。
電視劇備案數量較2023年有所回升,同比增幅為10.4%,但仍低於疫情前水平,行業更加註重內容的精耕細作和質量提升。
網絡劇備案減少,備案數量同比降幅約為9.3%,備案集數同比降幅約為27%,反映出網絡劇市場開始進入調整期,制作方更加註重劇集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微短劇備案數量爆發式增長,備案數量達到2653部,發行數量602部,實際市場上流通的微短劇數量可能高達2-3萬部。微短劇市場仍處於從數量擴張到質量提升的過渡階段。
在發行層面,2024年電視劇發行數為115部,同比2023年的156部下降了26.3%,反映出市場更加註重劇集的質量而非數量,對作品質量嚴格把關。這一趨勢在網絡劇中也表現明顯,2024全年網絡劇發行數為166部,同比下降16.6%。從2019年到2024年,電視劇和網絡劇的發行許可數量整體呈現下降趨勢。
劇集市場表現出新特點:現實題材亮眼,微短劇蓬勃發展。
- 現實題材與重大題材崛起: 現實題材劇集成為市場主流。
- 類型劇集的創新與拓展:懸疑劇、諜戰劇、古裝劇等類型作品在敘事手法與思想內涵上均有所提升。懸疑劇播放占比超越數量占比,成為市場亮點。
- 微短劇的蓬勃發展:2024年,微短劇市場規模達到50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4.90%,首次超過電影票房。用戶規模方面,截至2024年6月,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到5.76億,占整體網民的52.4%。商業模式上,微短劇從依賴應用內購買(IAP)模式轉向免費模式(IAA),並出現了分賬短劇、品牌定制劇、文旅劇等多種新興模式。
- 臺網融合與多屏傳播促口碑:重大題材劇集通過央視的權威平臺和網絡平臺的廣泛傳播,實現了收視與口碑的雙豐收。
- 海外市場的常態化拓展:中國劇集出海已具有常態化趨勢,題材更加多元,涵蓋古裝、現實、懸疑、都市等多種類型。2024年,劇集出口額占中國節目出口總額超六成,顯示出強勁的國際影響力。
- 技術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AI、虛擬拍攝等技術在行業中的應用,極大的提升了行業的生產效率。同時,超高清技術的應用提升了電視劇的視覺效果,推動了行業從高清向超高清的全面升級。
- 政策支持優化行業環境:如:2024年12月13日,國務院公布《國務院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刪去“設立電視劇制作單位審批”的相關條款,降低了行業準入門檻。2024年6月1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實施《關於微短劇備案最新工作提示》,對微短劇實行“分類分層審核”,推動行業進入強監管階段。
但是,全行業產能下降。32.3%的劇集制作公司過去三年虧損,盈利公司中38.7%盈利低於500萬元。
從供給側發展來看,劇集行業企業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如“資金壓力過大”“盈利空間變窄”“項目融資難回款難”“作品被盜錄盜播”“輿情沖擊阻礙”等。
3
8月19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布2025年上半年廣播電視服務業主要數據情況。
經初步統計,2025年上半年全國廣播電視服務業總收入6884.14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同比增長5.24%。其中,實際創收收入6081.54億元,同比增長5.76%。按主體分,廣播電視機構總收入2976.05億元,網絡視聽服務機構總收入3908.09億元。全國廣播節目播出時間783.32萬小時,電視節目播出時間935.53萬小時。
截至6月末,全國有線電視實際用戶2.06億戶,廣電5G用戶3545.57萬戶。
4
對於“廣電21條”,行業討論多集中在“取消40集上限”“縮短播出間隔”等松綁細節。但其更深層次的目標,是實現“更多精品、更廣傳播、更優環境”,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從ESG視角觀察,這不僅是政策松綁,更是一次產業升級:
- 治理升級(G)構建健康生態:版權保護、審查機制優化與制度建設,將減少“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推動形成更加透明、規範和可持續的產業生態。
- 社會價值(S)導向內容創作:“內容煥新計劃”、鼓勵多樣化題材、推動優質內容引進與出海,這些政策引導產業從單純追求流量轉向兼顧社會效益與文化擔當。優質視聽產品可在提升公眾審美、促進文化傳承、增強社會凝聚力等方面形成正向外部效應。
- 環境效益(E)融入制播流程:數字化、超高清和虛擬拍攝等新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制作效率,也符合綠色制片與低碳發展的長期趨勢。
展望未來,ESG理念將深度融入內容策劃、生產、傳播的全流程。對制作公司而言,未來的競爭不僅是流量與資本的競爭,更是ESG綜合能力的競爭。企業需思考如何建立合規高效的治理結構、創作兼具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作品、以及在制作環節中踐行環保理念。對投資者而言,在評估文娛企業時,除財務數據外,其ESG評級——包括版權規範、正能量內容輸出、綠色制片等——將成為衡量長期投資價值的重要維度。
廣電總局的“新舉措”以供給側改革的思路,正在推動文娛產業形成“治理更優、責任更強、發展更可持續”的新格局。未來,文娛產業將繼續在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在行業深耕企業和追求精品的從業者的共同努力下,實現高質量發展。
最後,邀您討論:您認為一部好的影視作品最重要的社會價值是什麽?
作者:Q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