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MSCI ESG评级停滞于B级:报告形式合规,实质深度待提升
2025-10-27 15:05

据MSCI最新ESG评级结果,光大证券继续维持在B级。自2023年初由BB级下调后,其评级已连续两年陷入停滞。这一局面折射出公司在ESG治理与信息披露上,正面临“形式合规”与“实质深度”之间的关键瓶颈。

光大证券于2025年初发布的《2024年ESG报告》,在形式上展现了高度的规范性。报告同时遵循A+H股两地监管要求及GRI标准,披露范围覆盖主要运营实体,并附有详尽的内容索引。然而,报告未经过独立第三方鉴证,在信息可靠性与外部验证层面略显不足。

报告响应了“双重重要性”原则,通过实质性议题分析确定重点,包括服务实体经济、绿色金融、普惠金融、风险管理、科技金融、应对气候变化、完善公司治理等。这些议题契合证券行业的ESG特征,但披露深度与前瞻性仍有待加强。

治理:“纸面架构”难掩“落地失察”

报告展示了该公司治理范畴实践绩效,清晰描述了公司治理结构、合规经营、风险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数据详实。但与之形成尖锐对比的是,公司在报告期内频频爆出的违规事件:

-去年8月,公司原投行部总经理因涉嫌内幕交易星星科技股票,最终被证监会处以460万元罚款并施以长达十年的证券市场禁入。

-去年10月,因部分项目质控对项目风险、尽调底稿把关不严;内核意见跟踪落实不到位;部分项目发行保荐工作报告未完整披露内控关注问题,光大证券被中国证监会出具警示函,被要求加强对投资银行业务的内控管理,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内部问责。

-去年12月,因多名从业人员存在违规问题、合规管理不到位,中国证监会厦门监管局对光大证券厦门展鸿路金融中心大厦证券营业部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及相关情况记入诚信档案。

此外,今年以来,光大证券又有2家营业部因合规管理不完善收到行政监管措施,同时员工个人违规的现象也频频发生。这些事件清晰地表明,光大证券的治理体系在“执行”层面存在显著短板,完善的“纸面架构”未能有效转化为严谨的合规实践。

社会:“数据罗列”背后缺乏“管理洞察”

社会板块披露较为全面,报告展示了社会范畴实践绩效,但其披露虽“数据丰富”,却“分析不足”,例如:1)虽披露了员工流失率(14.16%)、30岁以下员工流失率(24.43%),但未分析成因与对策。2)虽公布了70% 的客户投诉和解率,但缺乏类型细分与系统性改进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公司报告期内未发生有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事件,但近日光大证券旗下应用“光证科技e站”与“光大期货营业厅”因未明示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被上海市通信管理局点名通报,揭示了其在信息安全治理上仍有提升空间。

环境:“绿色金融”亮眼,“自身减排”模糊

环境板块,作为金融机构,光大证券聚焦绿色运营及绿色金融,报告展示了环境范畴实践绩效。然而,在自身运营层面,报告深度严重不足:报告仅提供范围1、2排放数据,未披露范围3排放数据;未设定量化的碳中和或减排目标,使其绿色承诺缺乏战略路径支撑。

总体而言,光大证券2024年ESG报告在披露规范性和结构完整性方面保持较高水准,但在数据深度、目标设定和战略落地层面仍显不足。频繁的合规管理问题,也削弱了报告中“稳健治理”的叙事可信度。若要实现评级突破,公司仍需推动ESG管理从“披露完善”迈向“实质改进”:引入第三方审验以提升信度,深化数据洞察以驱动管理,并设立前瞻且量化的战略目标,最终弥合“形式”与“实质”之间的关键差距。

作者:Q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