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證券MSCI ESG評級停滯於B級:報告形式合規,實質深度待提升
2025-10-27 15:05

據MSCI最新ESG評級結果,光大證券繼續維持在B級。自2023年初由BB級下調後,其評級已連續兩年陷入停滯。這一局面折射出公司在ESG治理與信息披露上,正面臨“形式合規”與“實質深度”之間的關鍵瓶頸。

光大證券於2025年初發布的《2024年ESG報告》,在形式上展現了高度的規範性。報告同時遵循A+H股兩地監管要求及GRI標準,披露範圍覆蓋主要運營實體,並附有詳盡的內容索引。然而,報告未經過獨立第三方鑒證,在信息可靠性與外部驗證層面略顯不足。

報告響應了“雙重重要性”原則,通過實質性議題分析確定重點,包括服務實體經濟、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風險管理、科技金融、應對氣候變化、完善公司治理等。這些議題契合證券行業的ESG特征,但披露深度與前瞻性仍有待加強。

治理:“紙面架構”難掩“落地失察”

報告展示了該公司治理範疇實踐績效,清晰描述了公司治理結構、合規經營、風險管理、供應鏈管理等方面,數據詳實。但與之形成尖銳對比的是,公司在報告期內頻頻爆出的違規事件:

-去年8月,公司原投行部總經理因涉嫌內幕交易星星科技股票,最終被證監會處以460萬元罰款並施以長達十年的證券市場禁入。

-去年10月,因部分項目質控對項目風險、盡調底稿把關不嚴;內核意見跟蹤落實不到位;部分項目發行保薦工作報告未完整披露內控關註問題,光大證券被中國證監會出具警示函,被要求加強對投資銀行業務的內控管理,並對相關責任人員進行內部問責。

-去年12月,因多名從業人員存在違規問題、合規管理不到位,中國證監會廈門監管局對光大證券廈門展鴻路金融中心大廈證券營業部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督管理措施,及相關情況記入誠信檔案。

此外,今年以來,光大證券又有2家營業部因合規管理不完善收到行政監管措施,同時員工個人違規的現象也頻頻發生。這些事件清晰地表明,光大證券的治理體系在“執行”層面存在顯著短板,完善的“紙面架構”未能有效轉化為嚴謹的合規實踐。

社會:“數據羅列”背後缺乏“管理洞察”

社會板塊披露較為全面,報告展示了社會範疇實踐績效,但其披露雖“數據豐富”,卻“分析不足”,例如:1)雖披露了員工流失率(14.16%)、30歲以下員工流失率(24.43%),但未分析成因與對策。2)雖公布了70% 的客戶投訴和解率,但缺乏類型細分與系統性改進方案。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公司報告期內未發生有數據安全和隱私泄露事件,但近日光大證券旗下應用“光證科技e站”與“光大期貨營業廳”因未明示個人信息處理規則被上海市通信管理局點名通報,揭示了其在信息安全治理上仍有提升空間。

環境:“綠色金融”亮眼,“自身減排”模糊

環境板塊,作為金融機構,光大證券聚焦綠色運營及綠色金融,報告展示了環境範疇實踐績效。然而,在自身運營層面,報告深度嚴重不足:報告僅提供範圍1、2排放數據,未披露範圍3排放數據;未設定量化的碳中和或減排目標,使其綠色承諾缺乏戰略路徑支撐。

總體而言,光大證券2024年ESG報告在披露規範性和結構完整性方面保持較高水準,但在數據深度、目標設定和戰略落地層面仍顯不足。頻繁的合規管理問題,也削弱了報告中“穩健治理”的敘事可信度。若要實現評級突破,公司仍需推動ESG管理從“披露完善”邁向“實質改進”:引入第三方審驗以提升信度,深化數據洞察以驅動管理,並設立前瞻且量化的戰略目標,最終彌合“形式”與“實質”之間的關鍵差距。

作者:Q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