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引领“一带一路”ESG发展下的绿色投资,这一主题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和积极的行动,充分发挥着引领作用,致力于将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深度融入其中,并大力推动绿色投资的蓬勃发展。这种引领带来了诸多积极且显著的影响。
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引领的ESG发展下的绿色投资,不仅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紧密经济合作,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互联互通,还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舞台上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全球共同迈向可持续未来树立了典范。
环境(E)维度审视,绿色投资为沿线国家开启了一扇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大门。有力地促进了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广泛开发,如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能源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造实现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强化,生态修复项目纷纷上马,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积极治理和恢复。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助于减少沿线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更在全球层面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贡献了关键力量。
社会(S)领域,绿色投资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它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无论是在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中,还是在相关产业链的拓展上,都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
这不仅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绿色投资推动了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发展,使更多人能够分享发展成果。
在教育、医疗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资金的投入得以加强,为提升沿线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治理(G)层面,中国的引领促使沿线国家不断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这意味着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更加注重透明度和合规性,遵循国际标准和最佳实践,从而促进了可持续的商业实践。
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声誉,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涵盖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便利化、人文交流等众多领域。众多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如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等,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从战略、运营和创新三个层面制定了七条原则性倡议。这些倡议供参与“一带一路”投资的全球金融机构和企业自愿采纳和实施。
原则一、将可持续纳入公司治理
承诺将可持续性纳入公司战略和企业文化中来。机构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将紧密关注可持续性相关的风险和机遇,建立有效的管理系统。
同时将派专业人员对相关风险和机遇进行识别、分析和管理,并密切关注本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经营活动中对气候、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潜在影响。
原则二、充分了解ESG风险
更好地了解本行业内以及东道国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标准、法律法规等。把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纳入机构的决策过程,开展深度环境和社会尽职调查,必要时,在第三方机构的支持下制定风险防范和管理方案。
原则三、充分披露环境信息
认真分析自身投资业务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污染物排放、水资源利用和森林退化等方面,并积极探索在投资决策中如何运用环境压力测试。
根据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环境和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工作。
原则四、加强与利益相关方沟通
建立一套利益相关方信息共享机制,用来加强政府部门、环保组织、媒体、当地社区民众、民间社会组织等多个利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同时将建立冲突解决机制,及时、恰当地解决与社区、供应链和客户之间存在的纠纷。
原则五、充分运用绿色金融工具
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ABS)、排放权融资和绿色投资基金等绿色金融工具为绿色项目融资。我们还将积极探索绿色保险的运用。
例如通过灵活使用环境责任险,巨灾险以及绿色建筑保险等,有效规避在项目运营和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环境风险。
原则六、采用绿色供应链管理
把ESG因素纳入供应链管理,并在自身投资、采购和运营活动中学习和应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水资源合理使用、供应商“白名单”、绩效指标、信息披露和数据共享等优秀国际实践经验。
原则七、通过多方合作进行能力建设
建立专项资金并指派专业人员通过主动与多边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和智库开展合作,来努力提升自身在政策执行、系统构建、工具开发等原则所涉及领域的专业能力。
“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绿色能源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绿色投资领域的合作。这些项目不仅带来了环境效益,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案例1: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100兆瓦风电项目
该项目由中国电力国际控股公司和哈萨克斯坦当地企业联合建设运营,2020年9月实现首批风机并网发电。2020年10月,获得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绿色气候基金总计9530万美元融资支持。
这是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第一个、也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一个风电项目;是哈萨克斯坦首个由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也是哈萨克斯坦首次尝试通过项目融资结构为风电工程进行融资。
预计每年可减少26.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有助于哈萨克斯坦达成绿色减排目标,还为当地群众尤其是妇女提供了绿色就业岗位。
案例2:斯里兰卡莫拉格哈坎达灌溉项目
这是斯里兰卡最大的水利工程枢纽工程,2012年开工建设,由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贷款支持。
项目所在地原是内战冲突地区和缺乏灌溉用水及饮用水的旱区。国家开发银行充分发挥其大额中长期贷款的优势,仅用半年时间即实现贷款承诺、合同签订和贷款发放。
该项目为斯里兰卡带来诸多福祉,如为约占该国产量24%的水稻种植区提供灌溉用水,带动了当地农业、渔业和电力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和收入,改善民生;还通过调节水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斯里兰卡应对极端气候情况提供了基础条件。
2019年,该项目入选首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
案例3:克罗地亚塞尼风电项目
该项目由北方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于2018年11月开工建设,2021年12月正式并网发电。
项目装有39台单机容量4兆瓦的风力机组,总装机容量156兆瓦,年发电量约5.3亿千瓦时,可满足至少1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46万吨。
截至2023年底,该项目历史累计总发电量达8.76亿千瓦时,为克罗地亚减少电力进口、促进低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被克罗地亚总理称赞是欧盟和中国绿色能源领域合作的样板工程。
案例4:希腊色雷斯风电项目
这是中国在希腊投资的首个风电项目,年发电量约1.6亿度绿色电力,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1万吨,相当于每年种树36万棵。
在希腊,平均每330多盏灯里,就有一盏灯是被该项目点亮的。该项目促进了中希民间友好,希腊森林大火期间,中希团队共同抢险救灾保护了风电场。
中国处于工业革命4.0的早期,将快速、大量淘汰落后产能,而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1.0和2.0之间。
中国可以将过剩产能、处于更新换代中的传统工业设备和技术,以输出、合作等方式带到这些国家,帮助其实现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初步工业化,这也受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支持和鼓励。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推进,绿色建筑标准、绿色制造标准、绿色产品标准、绿色金融标准等新兴事物都需要标准支持。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几乎没有明确的建筑标准,中国的绿色标准“走出去”将带来无限可能。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绿色投资在绿色基础设施、能源、交通、产业、贸易、金融、科技、标准、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重点领域都存在合作机会。
例如,在绿色能源方面,可深化清洁能源合作,推动能源国际合作绿色低碳转型,开展联合研究及交流培训;
在绿色交通领域,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国际海运和航空低碳发展,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和智能交通方案;
绿色金融领域,可在多边合作框架下推广相关自愿准则和经验,鼓励金融机构落实绿色投资原则等。
“一带一路”绿色投资的未来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合作、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方式,推动绿色投资的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品职教育CEO,清华大学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签约作家,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ESG专家,CFA、CFAESG、FRM、RFP持证人,中国大陆取得CFA ESG投资证书第一人,累计授课超5000小时,累积培训6000+学员,累积在线授课时间1200+小时。服务企业客户:摩根斯坦利、汇丰银行、西德银行、中国银行(全国总行)、工商银行(全国总行)、建设银行(全国总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太平洋保险集团、华兴资本、亦庄国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