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gan Stanley:88%投資者對可持續投資感興趣
2025-05-14 02:10

近日,摩根士丹利可持續投資研究院(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Investing)發布《2025年可持續信號:全球個人投資者調研報告》,透過1,765名凈資產超10萬美元、年齡分布18–80歲的活躍投資者調查,揭示全球可持續投資正加速從“理念認同”邁向“實踐落地”,年輕投資者成為關鍵驅動力,而清潔能源轉型與氣候行動則穩居投資優先級榜首。

一、全球興趣高漲:88%投資者“押註”可持續,Z世代與千禧一代成主力

1. 興趣跨越代際與地域

- 全球88%的投資者對可持續投資感興趣,其中APAC地區(92%)、歐洲(88%)和北美(84%)均表現強勁。

- 年輕一代“斷層領先”:Z世代(99%)和千禧一代(97%)興趣最高,72%的Z世代和69%的千禧一代表示“非常感興趣”,遠超嬰兒潮一代(23%)。

(圖片來源:Morgan Stanley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investing《Sustainable Signals-INDIVIDUAL INVESTORS 2025》)

2. 動機分化:價值觀與回報的博弈

- 北美與APAC:45%的投資者以“支持現實世界成果”為首要目標。

- 歐洲:40%更看重“可持續投資的超額財務回報潛力”,凸顯成熟市場對ESG盈利能力的信心。

二、投資行為:增配潮來襲,但信任與績效仍是攔路虎

1. 超半數投資者計劃加碼

- 59%的全球投資者計劃未來一年增加可持續配置,僅3%計劃減少。

- 年輕一代激進布局:87%的Z世代和76%的千禧一代計劃增配,而嬰兒潮一代僅31%。

2. 增配動因:信心與危機雙重驅動

- 回報信心提升:24%的投資者因“可持續投資回報可比肩傳統資產”而加倉,APAC地區尤為突出。

- 氣候危機倒逼:嬰兒潮一代將“氣候變化的現實影響”列為增配首要原因。

3. 障礙:綠色洗牌陰影難消

- 近70%的投資者擔憂企業ESG聲明的真實性,64%對可持續投資績效存疑,顯示市場仍處“信任重建期”。

三、代際差異:年輕投資者“既要又要”,倒逼行業革新

1. 行動更激進,障礙也更顯著

- 持倉比例:51%的Z世代和45%的千禧一代已將21%-50%的資產配置於可持續領域。

- 痛點鮮明:千禧一代和Z世代認為知識、缺乏產品和缺乏建議是重大或相當重大的障礙,這三者的比例均約為60%,高於X世代(平均50%)和嬰兒潮一代(平均46%)。

2. 服務需求升級

- 90%的年輕投資者將“可持續投資服務”作為選擇金融顧問的核心標準,遠超嬰兒潮一代(52%)。

- 啟示:財富管理機構需加速打造ESG投研能力與產品矩陣,以爭奪年輕客群。

四、投資主題:清潔能源一騎絕塵,區域分化暗藏機遇

1. 全球共識:能源轉型=財富密碼

- 84%的投資者視清潔能源轉型為“回報機會”,76%的APAC投資者支持“氣候目標優先於能源安全”。

- 傳統能源門檻:60%的投資者要求企業制定明確減排計劃,否則拒絕投資。

2. 區域特色:因地制宜布局

- 北美:聚焦醫療創新(如可負擔醫療計劃、塑料替代品)。

- 歐洲:押註核能、儲能技術與再生農業。

- APAC:氣候適應(26%)、可持續建材(25%)成獨特賽道,反映極端天氣下的生存焦慮。

五、企業責任:超80%投資者要求“環境+社會”雙行動

1. 投資決策標準

- 透明度、減排、供應鏈倫理、員工權益成核心考量。

- 董事會多樣性關註度墊底(69%),但年輕投資者對其重視度顯著更高。

2. 企業行動壓力

- 超80%的投資者要求企業解決環境問題,超2/3呼籲關註社會議題,ESG實踐已成“入場券”。

摩根士丹利的報告揭示了可持續投資從“興趣”向“行動”加速轉型的趨勢。清潔能源、減排和多樣化需求是普遍共識,但代際與區域差異要求金融機構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未來,市場需在回報可信度、產品豐富度及透明度上突破,以釋放可持續投資的潛力。

作者:Q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