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凈零銀行聯盟(Net-Zero Banking Alliance,NZBA)宣布,NZBA 指導小組已發起會員投票,以決定是否從現行的“會員制聯盟”模式過渡到將其指南確立為一項新的框架倡議。NZBA 已暫停其正在進行的活動,投票結果將於2025年9月底公布。
NZBA指導小組認為,這是繼續支持全球銀行保持韌性並根據《巴黎協定》加速實體經濟轉型的最合適模式,同時也有助於繼續與全球銀行業合作,制定進一步的指南和工具,以支持銀行及其客戶。
這意味著,若提案獲得通過,NZBA未來將側重發布面向全球銀行業的目標設定方法論和行業最佳實踐,而不再維護傳統意義上的“會員承諾管理”。此舉被廣泛視為在大量創始成員退出的壓力下,一場迫不得已的“戰略撤退”。
這一轉向發生在聯盟成員數量銳減的背景下。自2024年末起,退出的浪潮開始湧動,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美國銀行、高盛、富國銀行、匯豐、巴克萊、瑞銀等國際大型銀行相繼宣布退出NZBA。
外界普遍認為,政治壓力(特別是來自美國的批評)以及部分成員對於反壟斷風險的擔憂,是導致退出潮的重要原因。
在宣布退出時,部分銀行仍重申自身“2050年實現凈零”的承諾,並強調會繼續獨立開展可持續金融和融資減排工作。然而,NZBA的弱化也被視為全球銀行業在應對氣候變化承諾方面的一次“再平衡”,標誌著行業從“聯盟背書”逐步轉向“各自探索”與“框架參考”。
綜合來看,退出潮背後是多重復雜因素的疊加:
1. 反壟斷法律風險(首要原因): 這是最常被提及的“不可抗力”。銀行們擔心,通過聯盟協調行動,共同限制對高排放行業(如化石燃料)的融資,可能被監管機構(尤其是美國司法部)視為聯合抵制(Group Boycott)或合謀行為,從而面臨巨大的反壟斷訴訟風險。
2. 地緣政治與政策壓力: 特別是在美國,氣候議題日益政治化。銀行面臨來自部分政界人士的壓力,要求其避免參與被視為可能限制美國能源行業發展的國際聯盟。
3. 聲譽與“漂綠”指控風險: 嚴格的承諾意味著嚴格的考核。一些銀行可能希望避免因未能達成中期目標而面臨的“漂綠”指控和聲譽損害。
4. 內部能力已成熟: 如瑞銀等機構表示,經過幾年的發展,其內部已建立了成熟的凈零轉型框架和團隊,不再需要依賴外部聯盟的指導與約束。
NZBA的未來走向取決於9月底的投票結果。NZBA的潛在轉型可能意味著:
1. 銀行個體責任:實現凈零排放的重心可能更側重於各家銀行的自身努力和獨立承諾,而非統一的聯盟約束。
2. 全球協調挑戰: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全球協調機制,可能使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脫碳的整體步伐放緩。
3. 信息披露與透明度:即便聯盟形式改變,市場(尤其是投資者和評級機構)對金融機構氣候相關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的要求預計仍將持續甚至加強。
凈零銀行業聯盟的這次“身份危機”,是全球經濟綠色轉型復雜性和曲折性的一個縮影。它揭示了在理想主義的全球目標與現實主義的法律、政治和經濟利益之間存在的巨大張力。聯盟形式的退潮,並不意味著銀行業氣候行動的終結,而是標誌著它正進入一個更加分散化、註重實質而非形式的新階段。全球市場的目光將從“誰在聯盟裏”轉向“誰真正在做”。
作者:Q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