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礦業2024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以“為人類美好生活提供低碳礦物原料”主題,系統呈現了公司在環境、社會和治理(ESG)領域的最新進展。報告編制遵循HKEX ESG報告指引、上交所自律監管指引和GRI標準,並參考SASB、TNFD、IFRS S1/S2等標準,且經獨立第三方機構鑒證。
報告延續了紫金礦業一貫的披露風格,覆蓋公司所有實際運營控制的主體,披露了詳細的績效表現,並附有數據索引表,增強了信息的系統性與可檢索性,在規範性與國際對標程度上較往年進一步提升。
作為一家大型跨國礦業集團,紫金礦業的業務涵蓋銅、金、鋅、銀、鋰、鉬等金屬礦產資源的勘查、開采、冶煉及貿易金融,產業鏈完整,運營地域廣泛。礦業行業天然具有高能耗、高排放、高風險特征,報告期內,公司重視利益相關方的期望與訴求,開展了系統的實質性議題分析,共識別出12項高重要性議題,包括安全生產、尾礦庫管理、人權保障與安保實踐等。這些議題與礦業行業特征高度契合,反映出公司對環境安全與社會責任的持續關註。
環境維度
2024年,公司環保投入達14.34億元,全年未發生重大環境汙染事件。尾礦回收利用率提升至24.45%,同比增長0.59%。單位營收危險廢物產生量為0.94噸/百萬元營收,同比增長70.9%,但危險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大幅提升至74.57%,顯示資源利用與汙染控制的平衡仍是公司需重點關註的領域。
水資源管理方面,總取水量為72.52百萬噸,同比上升9.7%;新鮮水用水強度為238.84噸/百萬元營收,同比上升6%,但相較2020年仍下降19.32%;水資源循環利用率略降至93.46%;主要水汙染物排放強度均較上年有所上升。
能源消耗強度為4.59 MWh/萬元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2.7%,創近五年新高;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升至27.09%,表明公司正穩步推動能源結構向綠色化轉型。
碳排放管理方面,公司承諾“2029年碳達峰、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2024年範圍1+2溫室氣體排放量為699萬tCO₂e,同比下降17.96%,首次實現年度下降;萬元工業增加值GHG排放量下降至1.64tCO₂e,較2020年基準值下降34.9%,提前達成2025年度氣候變化目標。然而,範圍3排放披露仍不完整,僅涵蓋5項、總計441.84噸CO₂e,顯示公司在上下遊減碳協同和供應鏈碳核算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社會維度
截至報告期末,紫金礦業全球雇員總數達5.57萬人,女性員工占比14.37%,子公司項目本土雇傭率提升至95.98%。公司持續強化員工職業培訓,男性與女性員工的平均培訓時長分別達40.50小時和42.38小時,較上年分別增長10.52小時和12.09小時。
安全生產方面,公司全年安全投入達32.01億元,同比增長14.16%。在“安全系統提升工程三年行動”框架下,共整改隱患2070項,整改率達94%,員工與承包商安全培訓覆蓋率100%。但報告期內仍發生7起礦山生產安全工亡事故(其中承包商6人),百萬工時損工事故率(LTIR)為0.34,與“零工亡”目標存在較大差距。事故直接經濟損失1,683萬元,間接損失8,907萬元,對公司的融資成本、企業聲譽、員工信心、證券價格等間接事項產生潛在負面影響,模型測算潛在負面影響約9億元。
在供應鏈管理方面,公司強化供應商審查與動態評估機制,本地化采購率達82.31%。報告顯示,215家供應商存在重大ESG風險,其中4家同意進行整改,211家被終止合作,其中127家因商業道德問題被列入“永久禁用”名單,體現了公司在供應鏈合規管理方面的執行力和問責力度。
治理維度
公司董事會下設ESG管理委員會,將ESG理念嵌入企業戰略與運營體系,ESG績效已納入高管績效考核。報告期內,女性董事比例為15.4%;董事會全年審議議題270項,其中70項與ESG相關,占比25.93%。
近兩年,公司收到的各類申訴舉報較多,集中在商業道德、人事薪酬及工作環境等領域。2024年,公司因商業道德問題處分員工104人,並對195人次采取責令檢查、誡勉談話等警示措施;同時,合作夥伴因商業道德相關違規事件被終止合約的共有152家,因職務犯罪刑事訴訟案件2起。
在外部評價方面,公司獲恒生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A–評級、商道融綠A評級,整體位居國內礦業板塊前列;但MSCI ESG評級仍為B級,明顯低於工業金屬行業的洛陽鉬業(AA級),國際ESG評級有待提升。
總體來看,紫金礦業2024年可持續發展報告在內容完整性、披露規範性和數據透明度方面表現突出。公司1)充分識別了組織的內部和外部利益相關方,並建立了利益相關方溝通機制,定期收集利益相關方的真實訴求。2)識別了與本行業高度相關的可持續發展議題並對議題優先級進行了區分,報告內容具有實質性。3)充分回應利益相關方的訴求和期望,報告邏輯清晰、結構合理,數據詳實、連續性良好,並經第三方鑒證,確保信息的可信性。
2024年公司在能源結構優化與碳減排方面已取得實質進展,在供應鏈管理與商業道德治理方面執行力較強;但能源消耗強度顯著上升,危險廢物和水汙染物排放強度同比上升,反映綠色生產體系尚處於爬坡階段;範圍3排放披露覆蓋不足,亟需完善上下遊減碳監測體系。此外,董事會多元化水平偏低、員工傷亡事故反復發生,均表明在治理文化與安全體系上仍需持續改進。建議公司加強環境績效的動態監測與數據管理,進一步分解碳中和中長期目標,制定更具階段性與技術可行性的實現路徑,同時強化職業健康與勞務管理,並對標國際標準進一步提升國際ESG評級。
作者:Qinger